在进口品牌长期垄断高端市场、消费者对国产粮信任度偏低的背景下,国产品牌宠物食品却凭借“性价比”优势实现逆袭——2025年618大促数据显示,宠物消费国货销量占比达92%,其中猫粮、狗粮品类国产品牌占据八席。这场逆袭的背后,是国产品牌从“低价竞争”向“高质低价”的价值重构。
性价比的基础是成本控制,而成本控制的核心在于供应链效率。过去,国产品牌多依赖代工厂生产,原料采购、生产工艺等环节受制于人,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、利润微薄。2025年,这一局面正在改变。以乖宝宠物为例,其旗下品牌弗列加特投入10亿元自建工厂,引入国外Wenger TX-85鲜肉直灌设备,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管控。通过与GLOBALG.A.P.认证农场合作,鲜肉原料冷链运输成本降低30%,而鲜肉添加比例从传统的30%提升至70%,产品适口性与消化率显著提升。这种“技术+规模”的双重优势,让弗列加特猫粮单价控制在80元/公斤以内,仅为进口同规格产品的60%,却能提供更高的营养价值。
供应链革命还体现在原料溯源体系的建立。某品牌在推出“透明工厂”计划后,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看原料产地、检测报告甚至生产车间实时画面。这种“看得见的安全”有效化解了消费者对国产粮的信任疑虑,其产品复购率因此提升45%。
性价比的另一维度是“同等价格,更高品质”。过去,国产品牌常被诟病“配方抄袭”“技术落后”,但近年来,通过持续研发投入,这一局面正在扭转。例如,江小傲鲜肉猫粮采用纯鲜肉配方,动物原料占比达93%,远超进口品牌平均水平;鲜朗烘焙猫粮通过低温慢烤工艺保留98%的营养成分,其颗粒酥脆度比传统膨化粮提升50%;蓝氏猎鸟乳鸽粮将淀粉含量控制在12%以下,成为市场上少有的“低淀粉高蛋白”产品。
研发创新还体现在功能细分上。针对宠物肠道健康问题,阿飞和巴弟推出益生菌冻干双拼粮,每公斤添加30亿CFU活性益生菌,有效减少软便;针对宠物美毛需求,弗列加特添加2.4%南极磷虾粉,Omega-3含量是鱼油的3倍。这些功能性设计让国产品牌在细分市场占据优势,其产品单价虽比普通粮高20%,但仍低于进口功能粮,形成“高质中价”的竞争优势。
性价比的实现还需匹配高效的渠道策略。过去,国产品牌依赖线下经销商铺货,渠道成本高、反馈慢。2025年,随着直播电商、社交电商的兴起,国产品牌找到“直连消费者”的新路径。例如,麦富迪通过李佳琦直播间618大促,单场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,其“19.9元试吃装”策略成功吸引大量新用户;弗列加特在抖音发起“鲜肉粮挑战赛”,邀请宠物博主实测产品适口性,相关视频播放量超10亿次,带动品牌搜索量增长300%。
线上渠道不仅降低营销成本,更通过用户数据反馈驱动产品迭代。某品牌通过分析电商平台评论,发现“宠物不爱吃饭”是主要痛点,随即推出“冻干涂层工艺”,将适口性提升40%;另一品牌根据“多宠家庭”需求,推出“1.5kg小包装+独立内袋”设计,解决猫粮易变质问题。这种“以用户为中心”的研发模式,让国产品牌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,保持性价比优势。
尽管国产品牌在性价比赛道取得突破,但挑战依然存在。一方面,进口品牌通过降价策略挤压市场,某进口猫粮品牌在2025年将单价从120元/公斤降至90元/公斤,试图夺回份额;另一方面,消费者对“性价比”的需求正在升级——他们不仅要求“价格低、品质好”,更希望品牌能传递情感价值。
为此,国产品牌开始探索“心价比”模式,即通过品牌故事、社会责任等维度提升附加值。例如,某品牌推出“乡村宠物救助计划”,每售出一袋猫粮即捐赠1元用于流浪动物救助,这一举措赢得大量爱心消费者支持;另一品牌与故宫文创联名推出“国潮宠物服饰”,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养宠需求结合,产品溢价率达50%。
从供应链革命到研发创新,再到渠道重构,国产品牌宠物食品的性价比突围,本质是一场“价值重构”的战役。当国产粮不再以“低价”为唯一卖点,而是通过“高质、精准、温度”赢得消费者信任,这场战役的胜利便不再局限于市场份额,更在于重塑中国宠物食品行业的全球竞争力。